播放记录

上影节预热暑期档,顶级国漫IP陪你度过盛夏!

时间:2024-06-21 20:05:00阅读:80283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都备受瞩目。今年,第26届上影节如约而至,在这个盛夏给魔都本地及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影迷们准备了一场视听饕餮。今年的上影节无论片单还是论坛都是一如既
  • 异人之下

    全27集

    2023 国产剧动画奇幻搞笑

    平凡少年张楚岚(彭昱畅 饰)因爷爷尸体的离奇失踪,被卷入前所未见的“异人”世界之中,面对“全性”突如其来的追杀、神秘少女冯宝宝(王影璐 饰)的突然闯入,张楚岚决心…

上影节预热暑期档,顶级国漫IP陪你度过盛夏!

上影节预热暑期档,顶级国漫IP陪你度过盛夏!

1/37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举办都备受瞩目。

今年,第26届上影节如约而至,在这个盛夏给魔都本地及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影迷们准备了一场视听饕餮。

今年的上影节无论片单还是论坛都是一如既往地“国际范儿”——网罗全球佳片,呈现多元文化,探讨先进影视技术,挖掘扶持影坛新人。

从6月14日到6月23日,“一带一路”电影周、金爵电影论坛、国际影片展、科幻电影周、未来影院单元、创投训练营、电影市场、亚洲新人奖、金爵奖等精彩活动轮番登场。

今天凤凰卫视电影台就带大家盘点一下本届上影节有哪些不容错过的亮点!

金爵奖主竞赛单元

各国新片角逐各大奖项

金爵奖主竞赛单元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在这里能第一时间欣赏到来自海内外的高品质新作品。

本届上影节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超过2000部报名参赛的影片,由权威专家和专业团队从中评选出了14部优秀作品入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其中12部为世界首映,2部为国际首映,将在本届上影节期间角逐各大奖项。

西班牙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一间自己的浴室》(2023)是女导演露西娅·卡萨尔·罗德里格斯受到维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所启发而作的作品。在导演的家庭里,工作间是留给男性的,而浴室才是女性可以短暂逃离繁杂家务琐事的空间。在浴室里,“模范主妇”恣意写作,施展才华,观众也跟随她的想象去探求生活的不同可能性。

在《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2024)中,黄渤与倪妮上演别样情缘。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同时在香港转机,却因航班熔断不得已在此地滞留,他们的酒店房间仅一墙之隔。种种偶然,一个露台成为了他们在这里抽烟和喘息的空间,时光无法驻留,但短暂的相遇却能温暖彼此的心灵。男女之间或许没有纯友谊,但也不一定关乎爱情,短暂的相遇给予对方生活的勇气,已经弥足珍贵。

阿根廷电影《成年人》(2024)以纪录片式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14岁少年在家庭突遭变故后独自成长的故事。所谓成长,不仅是具备照顾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拥有直面真相的勇气。片中少年的早熟与复杂微妙的父子关系实现了跨文化的共鸣。

德国新人导演雅尼斯·亚历山大·基弗的首部剧情长片《再见德国坦克》(2024)用戏谑和讽刺的态度,调侃了错综复杂、岌岌可危的微观世界。

法国新锐导演巴蒂斯特·德布罗的长片首作《逃犯》(2024)携手凯撒奖最佳新人男演员巴斯蒂安·布永与凯撒奖最佳女演员蕾雅·德吕盖,在主人公年少时奇妙纯真的时光与当下冰冷残酷的社会现实交织之间,本片刻画了正在为生活斗争的新一代年轻人。

《阳光俱乐部》(2024)是继《河边的错误》之后,青年导演魏书钧又一部幽默动人的情感力作。演员黄晓明为角色增重40斤,从体型到灵魂全身心投入塑造了吴优这个带有强烈隐喻意味的特殊角色。第六代名导贾樟柯也在片中有惊喜客串。

《刺猬》(2024)中,导演顾长卫延续了前作《立春》、《孔雀》中对生活中每个被卡住了的人的关注。国家一级演员葛优与青年演员王俊凯共同诠释了不再被万事万物卡住的恣意人生。

意大利导演维托·帕尔米耶新作《她的重生》(2024)聚焦刑满释放人员艰难的重塑自我之路。故事主人公安娜为她十几岁时犯下的谋杀罪已经服刑15年,虽然服刑期满,但周围异样的眼神意味着对她的审判仍未结束,她仍需与封闭、恐惧、偏见不停斗争。

日本导演吴美保2014年的作品《只在那里发光》曾勇夺当年的《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第一名,并代表日本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之后她一度离开电影制作,《我生活的两个世界》(2024)是她时隔九年的回归之作,聚焦少数群体的身份困境与日常亲情。

在孟加拉国,女人必须先结婚才能生孩子。富家女鲁巴意外怀孕了,但是她的记者男友正在追查一起政治事件,根本无暇关心她。孟加拉国电影导演卡玛尔·艾哈迈德·西蒙执导的最新力作《贝壳的沉默》(2024)记录了鲁巴为保护肚中生命而孤军奋战的故事。

出生于格鲁吉亚的俄罗斯导演巴库·巴库拉德泽在新作《院中雪》(2024)中自编自导,本色出演,将自己的个人经历融入其中,描绘了两个失意中年男人的友谊。

导演张大磊的《星星在等我们》(2024)是其前作《蓝色列车》的精神续作,一群各怀目的的陌生人搭上了失意老张的皮卡车,在夜色中,驶向各自的理想之地。

哈萨克斯坦导演达尼亚尔·萨拉马特从处女作起就坚持哈萨克语创作,他认为电影在社会教育中有很大意义,没有电影的进步,民族精神就无法恢复。他的新作《离婚》(2024)是传统小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崩溃隐喻。

伊朗导演艾哈迈德·巴拉米“waste三部曲”的最终章《拾荒人》(2024)延续了前作的长镜头黑白摄影。一个不再具有社会属性的男人自杀未遂成为这部极简电影寓言诗的注脚——电影不能提供任何解决办法,它只是对现实的解释。

电影市场片单发布

国漫IP抢滩暑期档

2023年中国暑期档总票房超过206亿,总观影人次超过5亿,创下影史新纪录,也极大振奋了行业信心。

今年的暑期档“激战”即将拉开帷幕,在上影节特别活动“暑期档院线影片交易会”上,多家电影公司发布暑期档片单,其中国漫IP颇有存在感。

万达影业“追光”动画厂牌将在这个七夕推出“白蛇”系列终篇《白蛇:浮生》。

《白蛇:浮生》定档七夕双海报

本篇故事承接《白蛇:缘起》结尾。五百年后,南宋临安,小白终于觅得阿宣的转世——许仙,二人断桥相遇。

《白蛇:浮生》剧照

小白小青隐身街巷,和许仙还有姐夫李公甫一起开始了人间的热闹生活。却不想杭州城中突发怪事,金山寺法海除妖而来,意外揭开了小白和小青的蛇妖身份,许仙惊恐目睹小白化身巨蟒......浮生中谁又逃得过一场生死情劫?

《白蛇:浮生》剧照

“白蛇”系列作为“追光”动画厂牌的得意之作,前两部《白蛇:缘起》与《白蛇2:青蛇劫起》基于民间传说进行了极富创意的改编,都曾收获不错的票房成绩,也分获金鸡奖最佳美术片提名及获奖肯定。

“白蛇”系列前作

时隔三年,《白蛇:浮生》回归观众所熟悉的白蛇传正传,势必将为爱情片式微的“七夕档”注入充满国风国韵的浪漫气息。

去年说好“明年见”的神话史诗巨制《封神第二部》因为后期制作进度原因赶不上今年的暑期档,但导演乌尔善将携漫改片《异人之下》与观众见面。

影版《异人之下》定档7月26日

影片改编自国产动漫头部IP《一人之下》,漫画连载8年点击量超300亿,被众多网友誉为“巅峰国漫”。

国漫《一人之下》

2023年,剧版《异人之下》已经抢先一步网播,收获极高口碑,也证明了“漫改”极大的市场潜力。不过,不同于剧圈早早对“漫改”的接纳,“漫改”在中国主流电影中还是比较少见,这也是乌尔善想要挑战的原因。

备受好评的剧版《异人之下》

其实“漫改”在海外影视作品中非常常见,欧美有漫威和DC两大漫改片制造机,日韩更是有无数题材各异的漫改剧,但是对于崇尚现实主义创作的中国影视行业来说,“漫改”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偏见。

漫威制作的超级英雄漫改片《复仇者联盟

直到近些年,高质量原创剧本不足,严肃文学晦涩化,网络文学低幼化,文学IP也被消耗殆尽,国漫IP这才走进了各大影视公司的开发项目清单。

各网络视频平台待拍待播的漫改剧

虽说这些国漫IP有着强大的粉丝基础,但是二次元这块蛋糕可不是那么好分。许多“漫改”作品因为没有构筑一个兼具完整性、独立性与反思性的“第二世界”而惨遭滑铁卢。

“第二世界”是相对于我们所置身的“第一世界”(现实世界)而言的,它是一个详尽构建、自成一体的宇宙,拥有自己的地理、历史、文化、种族、语言乃至生态系统,这样的世界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或变形,而是有着自己的内在逻辑和完整性,像现实世界一样复杂、多样且充满生命力,读者沉浸其中,以摆脱现实沉重的肉身。

今年上半年就有两部平台头部漫改剧因为“第二世界”的构筑失败而“扑”得惨烈。

《武庚纪》vs.《烈焰

战友文化出品的男频剧《烈焰》改编自3D动画《武庚纪》,而动画版本也是根据香港漫画家郑健和的经典封神题材漫画《封神纪》制作而成。

漫画《武庚纪》“重写”商周历史,表达出对既有制度、道德规范乃至信仰体系的反思。但改编后的《烈焰》,脱离了商周背景,沦为流水线式的人神对抗架空历史玄幻剧。

狐妖小红娘》vs.《狐妖小红娘月红篇》

曾经拍出爆款剧《苍兰诀》的恒星引力开发的“狐妖小红娘”系列首部《月红篇》在前期宣传时因为流量明星云集、服化道精美而频频出圈,但正片上线后却令期待已久的观众大失所望。

《月红篇》仅仅将“第二世界”作为恋爱的舞台,忽略这个世界本身的独特性、复杂性以及它所能承载的更广泛主题和深层意义。

总之,根据之前“漫改”作品的播出效果来看,这次影版《异人之下》能否成功,关键还是在于“第二世界”的构筑。毕竟乌尔善有从封神制作过程中搭建起来的工业体系,视效方面基本不用担心。但“第二世界”的构筑仍需编剧团队对原著精神的精准把握和深入还原。

除了这两部顶级国漫IP,还有《云边有个小卖部》、《海关战线》、《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传说》等题材类型各异的影片将在暑期档与观众们见面。

新技术势不可挡

但AI无法取代人类的创作

从3月的香港国际影视展,到4月的北影节,再到本月的上影节,AI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运用无疑是今年各大影视节展上最为热议的话题。

今年初,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于官网发布文生视频模型Sora,该模型能根据文字指令创建逼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场景,生成长达60秒的视频。Sora让影视工作者看到了视频制作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因为侵犯版权和虚假内容而饱受争议。

上影节金爵奖动画单元的评委们就对这种“短平快”的创作模式提出质疑,“一部完全由AI制作而成的电影,里面没有灵魂,没有真实的情感”。快速的制作看似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实则是砍掉了创作者思考的过程,创作者在整个创作周期中对世事变迁的感悟与成长将无法在作品中呈现。

以上面提到的“狐妖小红娘”系列为例,《月红篇》是国内首部运用XR虚拟制作技术拍摄的商业剧集,绿幕换大屏,目的是希望可以在拍摄现场看到成片效果并节省后期抠图换景的时间,但演员的“身临其境”并不能让观众也沉浸其中,剧本和剪辑的硬伤让这部大制作的播出效果被远远甩在同期其他小成本实景落地古装剧的后面。

究其根本,观众看剧看电影不是看特效而是看故事,只有好故事才能留住观众。技术只能是锦上添花。

AI技术在影视行业的应用势不可挡,但是AI的使用仍要回归“讲好故事”的创作初心,影视工作者熟练掌握工具而非沦为工具的奴隶,或许才是新技术应该引领影视行业走向的未来。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会员中心